七十年岁月如歌,七十载薪火相传。学校自1952年肇创至今,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今,三十余万莘莘学子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施展才华,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学校7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特展示部分优秀校友奋进风采,献礼母校七十华诞。
校友简介
我校92届校友;
重庆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经济二部主任、重庆日报编委兼教科文体中心主任、重庆日报编委兼经济新闻中心主任;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兼重庆日报副总编辑;获得“重庆市十佳新闻工作者”、重庆市“巴渝新秀”、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新闻类人才、重庆市”十佳巾帼建功标兵“、”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1992年,张红梅学姐一毕业就跨进了重庆日报,开始了为新闻鼓与呼的职业生涯,一干就是30年。2021年6月2日采访张红梅学姐时,她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干炼中透出一股浅浅的书香之韵,温和中难掩一种对事业的执著。于是,我们的话题就从她30多年前的大学生生活说起。
4年无悔 “没有渝大就没有今天的我”
谈及为什么会选择渝大,张红梅学姐笑着说:”这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原来,三十多年前,张红梅学姐的高考第一志愿并不是渝大,但当时志愿是人工投递,远没有现在的互联网投递来得高效、准确,直接投到了渝大,阴差阳错她就成了一名渝大学生。
“1988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当我拖着行李来报到,看到当时的渝大居然连校门都没有时,仿佛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回忆往事,张红梅学姐开玩笑地说,现在看来,早在那个时候,渝州大学就具备了颇为前卫的办校风格——“无墙大学”。玩笑归玩笑,但她认为,正因为当时渝大的办学条件有限,没有封闭的校门,不少同学租住的是附近农民的房子,还有些同学走读,相比而言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多,毕业后往往适应能力很强,能迅速站稳脚跟,打开局面。
一所大学的气质与灵魂绝非取决于其外表如何堂皇、其装潢如何富丽。大学的宗旨在于教书育人,其灵魂与气质在于大学的筋骨——教师为人师表、授业解惑,学生向上向善、不断学习进步。渝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风格各异,讲课气势磅礴的傅正义老师、以“严”治学的杨因老师、以“慈”待人的钟维克老师……都给张红梅学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回忆道:“当时我们上杨因老师的课,不少同学向学长学姐们‘取经’后,想当然地认为最后肯定是开卷考试,学得就比较马虎,结果我们这一届考试是闭卷,第一次考下来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没及格。当然,后来经过假期‘恶补’后,他们最终还是都通过了补考。杨老师用亦‘严’亦‘慈’的方式给我上了人生特殊的一课——凡事都要做好两手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在渝州大学的这几年,张红梅学姐自己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每次考试前,从头到尾对学习内容复习一遍,从中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勾画重点内容、找出薄弱环节,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消化,往往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为她以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非常感谢渝大,没有渝大就没有我的今天。”她说。
谈到校园生活,张红梅学姐依旧记得学校的“情人坡”、“鸳鸯湖”,即使时过境迁,但关于学校的记忆却始终埋在心里。令她感到自豪的是渝州大学的伙食:“当时渝大的伙食特别好,菜品丰富,每天都有约20个菜色。”据学校校友会副会长何军介绍:“其实那时候渝大的学习、生活、教学条件还是比较艰苦,食堂就在一个平房里面, 不像今天的食堂桌子椅子齐全又亮堂堂的。”张红梅学姐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也让她能够从容面对工作上的一次次人生小考、大考。
30年拼搏 “不曾遗忘身为新闻人”
“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记我是新闻人。”
进入重庆日报工作后,张红梅学姐成为了经济新闻部的一名实习记者。指导老师带她写的第一篇稿件就让她备受打击。“我当时满怀信心地写了一篇八九百字的消息,但交给老师后,老师做了大改动,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几句。”这让她深深认识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条“鸿沟”,而要迈过这条“沟”,只有靠自己努力。于是,她一头扎进资料室,借阅了大量写得比较好的经济报道,进行学习、消化、整理、研究和思考,从中揣摩出新闻写作的规律、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以及实际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没过多久,市烟草专卖局到区县打假,要求记者随同采访,张红梅学姐独立承担了这次任务。在采访现场,她仔细观察,通过蛛丝马迹判断出打假消息此前早已泄漏。在得到权威人士的证实并进行深入采访后,她另辟蹊径,写出了通讯《“打假消息走漏以后……”》,得到报社负责人的高度肯定,几乎没怎么修改,第二天在重庆日报一版刊登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通过这篇稿件,我找到了入行的‘敲门砖’,心中热爱新闻事业的种子也因此破土而出。”张红梅学姐诚恳地分享了她当时的心绪。
在之后的岁月里,她采写了诸如《静静的流水,无声的控诉》《三峡工程带来的地震忧思》《路桥收费改革,谁是赢家?》《会展,重庆还缺什么?》《总部经济引领CBD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等有分量的新闻,在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国、全市好新闻评选中也屡屡获奖。
在经济新闻领域深耕15年后,因工作需要,张红梅学姐从经济新闻部被调往教科文体中心担任主任。这对于她而言,既是组织的信任又是挑战,因为重庆日报的定位一直是”政(治)经(济)大报“,在一般人看来,教科文体中心相对来说是个”边缘“部门,不太容易出彩。但她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文化是”软实力“,党报同样也大有可为。她带头挖掘了不少独家重庆抗战故事,如《‘断头将军’王超奎诀别信惊现重庆》《〈苦干〉是这样诞生的,漂洋过海来到重庆》《日军侵华暴行最新铁证现身重庆》等,策划了”坚守——乡村教师的故事“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移之路”“卢作孚在重庆”等大型系列报道,受到了广泛好评。有业内人士评价她:“让重庆日报的‘边缘’部门不再‘边缘’、“体现出重庆新闻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这一晃,张红梅学姐在重庆日报已挥洒三十年青春与热血,但时至今日,她仍会为一个好的策划、一个独特的创意、一篇精彩的文章而热血沸腾。“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记我是新闻人。”她说。
寄语学子
如今,张红梅学姐担任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重庆日报副总编辑。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她给还处于学习阶段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但是责任心是职场人的基本操守。“态度决定一切,有心才能干好工作。”
二是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比如认真学习、定期消化、善于总结、促进提高,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将大有裨益。“没有人生来什么都会,只要肯学肯钻,就一定会不断进步。”
三是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多多参与实践。学得再好,不实践就是”纸上谈兵“。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