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七十年筚路蓝缕,行健自强,七十年开拓奋进,硕果累累。学校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校友们一路伴随母校走过了奋发砥砺的征程,用经邦济民、含弘自强的精神凝铸母校今日荣光。栉风沐雨,几度春秋,现分享重工商大人风雨兼程的奋斗足迹,追忆母校往事,重温同窗情谊,以笔寄情,以文励志,向七十周年校庆献礼。
校友简介
黄伟
我校95届校友;
重庆机场集团总经理、重庆航空产业研究会会长、重庆市政协委员;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获中央颁发的建国70周年纪念章、受邀赴京参加建国70周年纪念活动等。
岁月如歌,历经三十载不忘恩师情,从“没有围墙”的大学中汲取知识,从艰苦奋斗中取得成功。回忆过往,黄伟学长用朴实的话语为工商学子播下精神之种,“努力必会有回报”将成为每一名追梦的工商学子最好的激励。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一晃30年了!从1991年渝州大学入学算起,与母校结缘已经30年啦!”打开记忆的闸门,黄伟学长面带微笑,十
分感慨道:“碰到什么样的同学,碰到什么样的老师,真的是缘分。”
黄伟学长所在的班级,一共27名同学,大家性格迥异,但日常相处却十分融洽。关键性的成长,更是来自于老师日常的知识滋养和品性示范。黄伟学长说,转眼三十年过去,至今,他仍念念不忘的,除了大学里那些欢乐时光外,就是他的老师们,“年龄越增长,对老师们的感恩之情越重。”
说起大学里的老师,黄伟学长一边正经地扳着手指头数数,一边向我们讲述他与老师们之间的往事。
“一个是傅德岷老师,我快毕业的时候,傅老师刚从西南师范大学调到渝大,虽然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指导了我的毕业论文。傅老师来了之后,带领年轻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做学术搞科研,带动了学校的学术风气。毕业后,傅老师也一直不断地给予我支持和鼓励,指导我主编出版了《公关形象与礼仪修养》丛书。他的真诚、勤恳、严谨、负责……一直是我治学为人的模范。”
“最难忘的是国画老师刘表洪。刘老师是我学习国画的开笔之师,当时刘老师是学校的交通科长,又组建了艺术教研室,工作任务比较重。那时传呼机、手机还是稀罕物,但刘老师家里有一个电话分机。毕业找工作那会儿,我留的联系电话就是他家的,结果民航打电话通知我去面试,刘老师在人堆堆中满头大汗到处找我,那个画面至今还记忆犹新。毕业之后,我一直和刘老师保持着联系,还一起在三峡博物馆办过画展。”
“还有教现代文学的蒲健夫老师、现代汉语的杨因老师、古代文学的傅正义和林心治老师、美学和文献检索的薛新力老师、古代汉语的钟维克老师、文学概论的侯伦常老师、外国文学的宋矩老师……特别是蒲老夫子当时讲过的一句话:‘不要做时代橱窗里的模特!’至今印象深刻。”
“辅导员刘老师、石老师、黄老师更是亦师亦友,当时他们大学毕业不久,与我们年龄相近,无话不谈......”
大学戏剧节的黄伟(左一)
“我的大学没有围墙”
1991年9月17日,黄伟学长提着行李来到江北董家溪(渝州大学文财分部)报到。看到渝大的第一印象是:只有
孤零零的一个校门,竟然没有围墙!
当时的校舍是在十九中基础上改建的,只有一幢老办公楼,一幢教学楼(经一系、经二系、中文系、外语系,每个系就一层楼),简陋得让人不敢相信。当时还在修建的图书馆,一年后才投用,学生宿舍、运动场两年后才投用,生活条件不是一般的艰苦。黄伟学长讲述道,入学的第一年,班上所有的男生挤在学校旁边农民出租的一个平房里,平常上课需要爬坡、上坎、过农田,体育课要走半小时到华新街的社会操场去上……
黄伟学长感叹:“大学没有围墙,也有没有围墙的好处。”没有围墙的校园,反而拉近了他们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当时学校学科建设不太完善,聘请了许多校外有实战经验的老师兼职授课,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既增强了学生们对社会的适应性,也孕育了应用型高校的基因。”大学期间,黄伟学长曾在暑期带队到重庆广播电台实习,他所在的小分队发稿量超过了同期实习的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和武汉大学新闻系的同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渝大艰苦的办学条件也锤炼了学生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步入社会后,“肯吃苦、舍得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对渝大毕业生的评价。黄伟学长也靠着这股劲,勤恳努力,一步步得到了肯定与认可。工作后,他先后从事党务、后勤、建设、经营等工作,并获得了许多傲人的荣誉。
黄伟学长开玩笑说:“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去过沃顿商学院、牛津大学这些著名学府,他们也没有围墙。”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黄伟学长的专著《航空经济与机场管理》一书中,在后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激励。有了兴趣,一切都会成为喜悦和回馈;坚持是最好的捷径。有了坚持,兴趣才不至于被辜负。”这也是他的人生箴言。
黄伟学长谈到,大学时期,他天天泡图书馆,天天爬格子练笔,四年下来,陆续发表了几十万字的作品,成为当时重庆市作家协会唯一的在校学生会员。“大学时,每天多读一点书;上班后,每天多干一点事。慢慢积淀,能力也就上来了。”
在学校时,黄伟学长曾组织过文学创作协会和书画协会两个社团,并在毕业前做了一次联合展览,集中展示大家发表的诗文、书画作品,张贴了十来张展板,并借机激励新入学的同学。其中,黄伟学长的个人作品贴了满满三张展板。有同学感叹:“天天在一起,每天一点不懈的努力谁也察觉不到,但大学四年读完,累积的东西往那儿一摆,不禁让人感到吃惊和感叹。”
“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很多坚持可能当时并不见效,不要着急,说不定在某个生命的转角,你的坚持就会有回报。”黄伟学长神情泰然地说道,“大学四年,1460天,每天努力一点点,只要坚持,不管做什么,必有收获。”年轻的在校学子,只要坚信自己可以,并为之不断努力,就一定能行。
黄伟的文学书画作品展
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
毕业后黄伟学长一直关心着母校的建设发展,支持学校的学科评估,参加学校的论坛讲座......有一段时间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MBA导师。他说,“作为校友,为母校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是责任,也是一种光荣。”
“在母校庆祝七十周年华诞时,回想从当年我们入学时的两栋楼,到现在南北两个校区,楼宇重叠,翠湖碧波,绿树成荫,深感欣慰,真诚地祝愿母校未来有更大的发展”。
关于对母校建设的建议,黄伟学长谈到,“高校的发展应走差异化道路,应用型高校要突出自身特色,选准发展方向。结合国家和重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办学目标,强调实战,知行合一,让学校、老师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黄伟学长以重庆民航的发展举例分析道,“目前重庆民航正筹划新机场建设,协力推进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但相关高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民航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从事民航工作的校友,我认为学校可以抓住民航大发展中的难得机遇。”
黄伟学长建议:“在学术研究上,学校应充分发挥财经类高校的学科优势,重点鼓励研究航空经济、临空经济;在专业设置上,结合学校会计、管理、营销、传播等优势学科,找到与航空市场开发、服务质量管理、品牌塑造等的结合点;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与实践紧密结合,着力培育一些基于民航发展的新兴学科、优势学科,迅速提高学校在重庆乃至全国高校的相关学科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研学产能转化,解决民航大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才是真正的含弘自强,经邦济民。”
机坪工作的黄伟
记者感悟
黄伟学长,人如其名——“伟”,不仅其个人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令人仰慕,更令人称赞的,还有他身上由内而外散发开来的泰然乐观的情绪,以及积极向上的活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天努力一点,多做一点,一段时间过后,再回头,自己已经“走”了好远。坚持走下去,前方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等待着你,就如黄伟学长三十年后再回头时,他也惊讶于自己收获的那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