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七十年筚路蓝缕,行健自强,七十年开拓奋进,硕果累累。学校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校友们一路伴随母校走过了奋发砥砺的征程,用经邦济民、含弘自强的精神凝铸母校今日荣光。栉风沐雨,几度春秋,现分享重工商大人风雨兼程的奋斗足迹,追忆母校往事,重温同窗情谊,以笔寄情,以文励志,向七十周年校庆献礼。
张帆 我院89级文秘 现任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社长
“人的精神易于侈靡,动辄贪恋绝对的安逸;因此我才造出魔鬼,以鼓励人们努力为能。”毕业近三十年了,《浮士德》中的这句话一直刻印在脑海里,常常警醒着张帆学长,鞭策其成长。
大吼一声,跃过心魔!
大概是当过班长的缘故,提及大学的班级情况,张帆学长了熟于心:就读的中文系89文秘班,总共有45名同学,男生23名,女生22名。他说,大学4年,89文秘班一直朝气勃勃,活力满满,友善团结。毕业多年,班上同学还保持着往来和联系,这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有一位兄长般的辅导员易忠老师。易忠老师英俊帅气、能歌善舞,是当年董家溪校区的“明星”,在易老师的带领下,班级活动丰富多彩,歌声笑声不断,在董家溪校区很受注目。
大学阶段,每个青年人都少不了各种困扰和苦恼,张帆学长说,他和同学们非常有幸有易忠老师用心、用情的陪伴,易老师对每名同学的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情况甚至恋爱对象都清清楚楚,一旦有事,同学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易老师,而易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们解开思想上、情感上的一颗颗“扣子”,毕业册上,易老师给每个同学的嘱托和寄语,至今都深深印在同学们的心上。
张帆学长对当年的任课老师充满敬意,他说,大学阶段,虽然硬环境欠佳,但中文系的任课老师们仍兢兢业业,竭尽所能为同学们进行着文化的洗礼和学问的熏陶。当年系主任杨因老师教授现代汉语,杨老师授课逻辑严谨,充满着数理思维,这让他对语言背后的秘密充满好奇,在杨老师的指导中试着去理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慢慢地,他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产生了兴趣,并延续至今。教授现代文学的蒲健夫老师,学问渊深,不拘一格,讲课“妙句”迭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尊称“夫子”,蒲老师的鲁迅研究用功甚勤,见解独到,启发了他对鲁迅精神世界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化意义的持续探究。傅正义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重头课,傅老师授课,满坑满谷,车载斗量,张帆学长说,在没听傅老师课之前,他曾和几位男生帮傅老师搬新家,气喘如牛之后,才晓得孔夫子搬家——尽是书是啥滋味。古代汉语课老师钟维克是张帆学长江津中学的学长,钟老师继承了江津中学悠久的体育传统,学校运动会上,短跑、跳远,钟老师丝毫不输于年轻学子。张帆学长感佩道,正是好身体做底,钟老师退休之后,笔耕不辍,仍时有新著示人。
在校期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趣事,但张帆学长却觉得自己的一件“糗事”值得一说。那是大二体育课练习跳马时发生的,跳马是体育课的考试项目,体育老师姓王,是一位魁梧健硕、刚中带柔的北方汉子,王老师在示范完动作要领后,练习开始,由于身材高瘦,张帆学长总是队列中的排头兵,照例是第一个练习。张帆学长回忆说:“当时瞄了一眼高过我腰的木马,便撒腿朝木马奔去,踏板——起跳——伸腿,就在我以为大功告成的瞬间,‘噗嗤’一声,我左腿挂在木马棱上,一屁股骑在木马上,周围哄笑声一片。我通红着脸从木马上跳下来,看着后续的同学一个个都顺利地跳过了木马,心里又是气恼又是着急,第二轮练习开始了,助跑——踏板——起跳——伸腿,还是失败!王老师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以示鼓励与安慰。”但那座木马就成了张帆学长心中一道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期末补考,王老师陪着张帆学长一个人在体育教研室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反复练习,在王老师的“激将下,”他大吼一声,飞也似地冲向木马,终于跳过去了,也跃过了心魔!
大学时期的张帆(右一)
“浮士德”精神警醒鞭策着我
从渝大毕业之后,张帆学长考取了四川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毕业之后,成为人民日报社的一名记者,至今还在从事新闻这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对于新闻工作,张帆学长认为,这是一个门槛较低,但成就很难的职业。除了公众所熟知的政治意识、新闻敏感、采写能力、沟通技能等之外,对从业者的社会经验、抗压能力、健康状况等都有不低的要求,但支撑这项工作最终的要求是从业者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情怀。
“人的精神易于侈靡,动辄贪恋绝对的安逸;因此我才造出魔鬼,以鼓励人们努力为能。”毕业近三十年了,《浮士德》中的这句话一直刻印在张帆学长脑海里,常常警醒并鞭策着他。他回忆说:“当年教授外国文学课的宋炬老师在课堂上激情诵读这段话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是笃于实践,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浮士德精神集中的宣示,激励了一代代人拒绝放任自流,不断超越自我,为追求爱、善、美的世界而不懈奋斗。”张帆学长“自曝”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由于周围学习氛围不浓厚,也曾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有好几门功课差点挂掉。宋老师解读的浮士德精神对他不啻当头棒喝!——外面的诱惑再大,不是甘于沉沦的理由,里面的环境再差,不是随波逐流的借口,相反的,恶劣环境正是砥砺自己品性的磨石,守住自己恰是抗争的开始。
张帆学长颇有感触地说,“学习外国文学的目的何在?宋炬老师的回答是,不是为了记住几个作家、作品,应付考试,而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心灵,培养我们的情怀。诚哉斯言!其实不只外国文学,对中外一切精神食粮都应做如是观,孔孟、老庄、屈宋、太史公、李杜、东坡、四大古典名著和荷马、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福克纳等等。”毕业之后,他继续走进先哲们创造的精神世界,用心体味人类文明曾经抵达的高度,渐渐从“小我”中摆脱出来,主动走向更加广阔、丰赡的精神世界。
张帆近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和贡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有一代的贡献。张帆学长认为,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学习模式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互联网“移民”的70后,应该向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学习,熟悉互联网思维,掌握新媒体技巧,用好大数据、云计算、AI等工具。”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看到,虽然跨入5G时代,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未随着技术的飞跃而消弭,反倒是旧有的问题依然顽固,新的矛盾又层出不穷,‘焦虑、内卷、躺平’成为在校学生时常挂在口头上的高频词。”张帆学长说。
作为曾经迷惘的过来人,他给年轻学子们的建议是尽可能静下心来,多读点书,特别是多读点经典,多思考些“无用”的问题,力求让自己的精神站位更高一点。他特别寄语青年学子,纵观人的一生,身体健康,不为衣食犯愁,不为很多具体问题羁绊的时光,就是大学4年,此后,很难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即便读了,也很难有人与自己热烈地分享和深入讨论,更别说相互间真诚的批评,而这些阅读和思考却是此后人生和事业的最重要积累,可以决定最终的攀升高度。一些工具性、实用性的技艺当然需要花时间去掌握,能帮助自己日后很快上手工作,但多数时候,却无法帮助自己度过人生和事业上纷飞而至的困扰,而对人成长更为关键的眼界、见识和学养往往是与那些枯燥、晦涩的“大部头”的碰撞和搏斗中获得的。
从实求知,矫正偏狭和虚妄,这是张帆学长强调的另一个重点,他说,重视阅读经典,绝不意味轻视或放弃社会实践,尤其对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社会这个大课堂无比重要。不难发现,网络上不少偏激观点和非理性言论往往来自一些青年“键盘侠”,他们生活在“信息孤岛”中,沉溺于虚拟世界,受制于“信息茧房”,不仅知识结构单一,而且社会经验匮乏,对周遭世界的图像残缺不全。除了重视经典阅读、思考外,他建议青年学生要充分利用假期,有意识地多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实践,从认识周边的社区、组织、家庭、协会开始,从鲜活、生动的日常社会现象入手,把自己融进去,从中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力求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取新知,并把社会调查与书本知识对照、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和辨析。他指出,这种从实求知的学习方式,是更主动、积极的学习,不仅能接人间地气,也能增加人生底气,不但可以纠正自己某些偏狭、虚妄的观念,更为将来的人生和事业发展打好知识论、方法论的根基。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就德智体美劳而言,张帆学长说,他愿再次强调体育和健康的极端重要性!不能不说,现在碎片化的、不规律的生活,给现在年轻人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年轻人的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给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小的隐患,但这个问题似乎并未引起社会各方面足够重视。虽然,现在学校的体育设施、师资已和当年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张帆学长回忆说,“当年在渝大,我们苦盼了多年,终于在毕业前,才见到了学校田径场的落成,晚是晚了点,即便这样,我们班的很多同学每天晚上到田径场坚持长跑,就是寒冬腊月也未停止。”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一项体育技能的确受用终身,他希望社会各界首先是校方要高度重视起来,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遏制住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滑的趋势。
图为张帆参加第六届“10+3”媒体合作研讨会
建言母校
张帆学长建议: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要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必须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要深耕基础,重视通识,尤其要不断提高大学公共课的师资和教学水平,这方面,北京大学似乎有比较好的范例。只有那些眼界广博、学养丰厚的学生,才可能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游刃有余,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成绩来。
记者感悟
一个人读过的书,可以从他言语之间感受到,张帆学长丰厚的文化素养既是时间的沉淀,也是对成长的思考和感悟,“人的精神易于侈靡,动辄贪恋绝对的安逸;因此我才造出魔鬼,以鼓励人们努力为能。”当初给张帆学长当头棒喝的“浮士德”精神,也令我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