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年岁月如歌,七十载薪火相传。学校自1952年肇创至今,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今,三十余万莘莘学子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施展才华,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学校7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特展示部分优秀校友奋进风采,献礼母校七十华诞。
校友简介
李耕:我校86届校友;重庆日报党委委员、编委,重庆日报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出身书香世家,他勤学善思。常怀“侠骨柔情”,他心系世情。对于李耕学长来说,“铁肩担道义、下笔写真情”的媒体工作,似乎完美契合了他的性格。从渝州大学中文系(新闻秘书专业)毕业后,李耕学长在传媒行业里深耕三十余载,用镜头和笔,记录时代变迁,用创新前行,始终践行着媒体人的担当与情怀。
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
1982年,恢复全面高等教育的第五年。全国共有187万学子参加高考,仅有32万人被录取。大学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七。
这一年,李耕学长成为了这32万人之一。
事实上,大学校园,彼时对于李耕学长来说,并不陌生。他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西南师范大学工作。可以说,他从小就在大学校园里耳濡目染,成为一名大学生,看上去也应该是“水到渠成”。
然而,李耕学长的答案却让人有些意外。“其实不然”他说。
他并没有凭借父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强势教育,而是在一种自由又自主的学习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李耕学长是家里三个孩子中最小的,加上父母忙于工作,所以在李耕学长的教育上,家里对他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而正是这种宽松的家庭氛围,让他从小养成了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他成长。至今,李耕学长仍然喜欢海量阅读,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认为,这使他受益终身。
尽管对大学生活“轻车熟路”,但刚刚进入井口嘉陵江边那座校园的时候,李耕学长依然有些失落。
“因为相比熟悉的西师(西南师范大学),这里简直简陋得像个职校。”现在回忆起学校生活留给他的印象,“条件艰苦”依然是个避不开的关键词。球场上铺满碳沙,大平房的小宿舍,挤了七个人,还有很多老鼠作伴……
即便如此,四年大学时光更多留给他的还是快乐的回忆。因为当时学校就在江边,加上周围有很多没有开发的农村,闲暇之时,他就和同学到江边散步、去附近农村玩耍,还在小溪里抓螃蟹。“学校食堂的回锅肉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很好吃。”李耕学长欢快的语调,似乎透过时光,重叠出当年那个青春肆意的少年身影。
虽然学校条件艰苦,但四年的学习,依然让李耕学长收获满满。“我们班有很多才子,那个时候很流行写小说,写诗。大家没事就写写作品去投稿。”那时的李耕学长也在班级气氛的带动下写作、投稿和摄影,为之后的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
至今,李耕学长和同学们仍保持着深厚的情意。大家时常聚会聊天。话题中,那些曾经在井口(重工商旧校区)的故事,依然被大家津津乐道。“60多岁的庞老师,念得一口之乎者也,很有文人风骨……”这样的学习片段,也在大家的记忆里,久久不散……
大学时期的李耕
从一份职业,到一份职责
大三毕业实习的时候,李耕学长被分配到正在创刊中的重庆晚报。
一个崭新的世界,让他每天都热血沸腾。那时的他跟着新闻界的前辈,白天采访,晚上学着写稿。经过努力,他的第一篇新闻稿就刊登在了重庆晚报的创刊号上。“当时,看着报纸上印着我的名字,别提多自豪了!”尽管时光有些久远,但李耕学长的回忆依然意气风发。
1986年,正式毕业时,李耕学长被分配到了重庆日报摄影部,正式成为一名一手执笔,一手持相机的新闻工作者。而刚工作不到两个年头,他便经历了他记者生涯中最为难忘的一次采访。
1988年1月18日,中国民航西南航空公司222号伊尔18型客机从北京飞往重庆,22时15分,在距重庆白市驿机场直线距离约5公里处坠毁。这是一场由于机械故障引发的重大空难事故。这起空难造成飞机上10名机组人员、98名乘客全部罹难。那个时候的消息传播渠道,远没有现在这样畅通。当李耕学长得到消息时,已是次日凌晨。他和另外一位同事骑着摩托车,摸着黑在盘山公路上骑行,最终抵达了白市驿事故现场。
飞机的坠落,在附近山坡上留下一个约20平方米左右的大土坑,坡上三根高压输电线直接被撞断,随后机体发生大规模爆炸燃烧。
“尽管在去的路上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空难的惨烈,仍然让初入职场的我,感觉到深深的无助。”最终,身为新闻人的职责,还是使李耕学长克服恐惧,大胆向前……
而这样的一往无前,伴随了李耕学长的整个职业生涯。
在重庆日报工作的35年,是李耕学长肩挑责任一心一意为党的新闻事业贡献的35年。
从摄影部,到传媒公司。从普通记者,到编委成员。身份的转变,意味着从一种职业,到一种职责。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行业工作,对‘人’的要求很高。你自己首先要是个优秀的人,才能撑得起媒体这个职业的光环。”李耕学长说。
因此,无论是在新闻采编一线,还是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他始终深耕前行,以更好的自己,扛起更大的责任,为日报的转型发展添砖加瓦。
尊重理想,敬畏职业
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李耕学长对自己的鞭策,也是他对如今青年一代的期许。
“我们那一代人在职业生涯中的敬业和无畏,恰恰正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缺失的东西。我们单位的很多实习生、入职新人,并没有对于一份职业的理想与敬畏。可能在他们看来,工作只是一个谋生工具,东边不亮西边亮,与理想无关。”
在李耕学长看来,正是敬业与无畏的缺失,导致同学们缺乏了迎难而上的勇气、超越自我的底气。他认为,现今大学教育中,这些都是需要强化的部分。
李耕学长从基层一步步拼搏至今,他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环境,有些东西的学习是别人教授不了的,要学会在环境中去操练、去学习、去适应,要学会自己去“将就”环境。
“青年是强国希望,希望母校不断培养家国栋梁,祝愿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李耕学长说。